奥赛博物馆(Musée d’Orsay)和卢浮宫博物馆、蓬皮杜博物馆被称为巴黎的三大博物馆。整个建筑建于1900年,本来作为火车站使用,因为无法满足铁路发展的需求,在二战后废弃。后在法国总统德斯坦(Valéry Giscard d’Estaing)建议下改为博物馆,于1986年重新开放,内部和外观仍保留了火车站的样式。
因为与卢浮宫隔岸相对,为了能够与卢浮宫的建筑格调相和谐,火车站的钢铁结构完全被石灰岩外表掩盖了起来。而且由于这是当时第一座为电气化机车设计的车站,没有了蒸汽和烟雾,建筑师才能够想象出一个完全密封的玻璃天棚,用来迎接宾客并让装潢变得更为自由。
![](https://france-with-me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image-13.png)
1900年代的奥赛火车站,图片来自维基百科
主要收藏1848年到1914年间的法国绘画、雕塑等作品,最多的是印象派、后印象派、现实主义等作品,如耳熟能详的莫奈、梵高、高更、雷诺阿、克拉德洛瓦等大师的作品。
![](https://france-with-me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musee-d‘orsay-1024x683.jpg)
奥赛博物馆内部,图片来自Diane Picchiottino
奥赛博物馆参观信息
门票:
- 门票价格:€16;周四夜场票€12(6pm起,9:45pm闭馆),官网预订入口。
- 免票政策:18岁以下免费,26岁以下欧盟居民免费(包括在欧盟拥有居留的留学生)
- 免费日:每月第一个周日免费,必须提前预定,预订入口。
是否需要预订:
参观人数比起卢浮宫少了很多,排队可当场买票,旺季(7-8月、节假日)强烈建议预订,其他时间可根据行程安排自行决定是否预订。
其他信息:
- 开放时间:9:30am-6pm(周四为9:45pm闭馆),关门前45分钟停止入场
- 闭馆:周一闭馆;5月1日、12月25日闭馆
- 参观时长:2-4小时
- 讲解器:含中文,普通票€6,免票者€4
- WiFi:博物馆内免费WiFi覆盖
- 寄存:可寄存外套和手提行李箱(56x45x25 cm)
- 无障碍:博物馆内外为残障人士做了无障碍设计,具体信息。
位置及交通:
奥赛博物馆位于左岸,与卢浮宫和杜乐丽花园隔岸相对,从卢浮宫走路仅需15分钟。
地铁站:12号线Solférino站,RER C线Musée d’Orsay站
参观信息:
奥赛博物馆的参观路线分布在三个主要楼层:底层围绕中央长廊展开,然后中间夹层,还有顶层第5层。
进门的大厅主要展示的是雕塑作品,两侧小厅还有若干作品。中间夹层陈列着后印象派的作品。莫奈和梵高画作都在顶层。另外游客必打卡的是在5楼侧面的钟表留一张剪影照,从钟表后的窗望出去可以看到蒙马特高地和圣心大教堂。
了解奥赛博物馆:
Youtuber:顾爷,b站也有他的账号
必看藏品:
![梵高自画像](https://france-with-me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image-2.png)
梵高《自画像》,这是梵高在最后痛苦挣扎的岁月里完成的作品。此时他正在圣雷米精神病院修养。
![](https://france-with-me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image-4.png)
梵高《罗讷河上的星夜》,梵高与1888年在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居住时所作,描绘了罗讷河的夜景。阿尔勒给梵高带来了无限的灵感。
![](https://france-with-me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image-5.png)
莫奈《吉维尼的小船》,莫奈将他的一艘挪威式的小船改造成了一个浮动的工作室,用来观察和描绘塞纳河上的风景。这幅画描绘了三位女性在小船上的一个场景,白色的衣服与周围的绿色植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![](https://france-with-me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image-8.png)
莫奈《罂粟花田》,画于莫奈居住在巴黎远郊小镇阿让特伊时期,在1874年首次印象派画展上,莫奈展示了他向抽象更进一步的作品。前景中的一对母子和背景中的另一对母子构成这幅画的对角线。建立了两个独立的颜色区域,一个以红色为主,另一个以蓝绿色为主。
![煎饼磨坊的舞会](https://france-with-me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image-9-1024x761.png)
雷诺阿《煎饼磨坊的舞会》,描绘了巴黎蒙马特地区最初的煎饼磨坊里一个典型的周日下午。 在 19 世纪末,巴黎的工人阶级会盛装打扮,在那里跳舞、喝酒、吃国王饼,直到晚上。典型的印象派现实生活快照,描绘出色彩闪动在光点里,完全捕捉到光线落在景物上时,所创造出来的笼统瞬间印象。
![](https://france-with-me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image-10-1024x766.png)
米勒《拾穗者》,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-弗朗索瓦·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。以《旧约圣经》路得记-路得与波阿斯的记载为蓝本,反映农民要让贫苦人捡拾收割后遗留穗粒以求温饱一事。画面上三位不同年纪的女性,表现出劳动家庭的命运。农地监督者坐于马背上眺望,刻划出当时的社会状态。远方的教堂流露出一股近似宗教情操的崇高性。后来,梵高临摹过米勒的作品,毕沙罗、雷诺瓦和秀拉也曾受到其影响。
![](https://france-with-me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image-11-1024x764.png)
高更《沙滩上的大溪地女人》,是高更第一次停留在太平洋群岛期间完成的一系列作品之一,描绘的是两名躺在沙滩上的大溪地妇女。高更迷恋岛上的环境和人民,以及他们与欧洲文化和审美态度的分离。
![](https://france-with-me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2/image-12-1024x688.png)
马奈《奥林匹亚》,这幅画受到了极大的争议,尤其是因为画中的一些细节表明她是一名妓女。这幅画的灵感来自于提香的《乌尔比诺的维纳斯》,提香的维纳斯左手卷曲,看似引诱,而奥林匹亚的左手则看似阻挡,这被解读为她妓女角色的象征,即妓女要求付款才能进入她的身体。马奈用黑猫替换了提香画中的小狗(忠诚的象征),猫兴奋的姿势很具挑逗性,并且在法语中,chatte(猫)是指女性生殖器的俚语。